误区1:文化课学的好没必要学编程
从历年各高校的录取中可以看出竞赛是为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准备的另一道保险。
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等特殊类别招生资格时,文化课都会有一个标准线的要求。对于文化课成绩中上,在保证文化课成绩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学习信息学。在大家文化课成绩差异不大时,信竞奖项就能锦上添花!
误区2:文化课学的不好,学习编程换一条赛道弯道超车
编程学习也是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如果连学校的基础学科都学不明白,特别是数学,那编程学起来也不会太顺畅。编程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理工思维偏重。
误区3:先学机器人或趣味编程再学代码编程
一些家长认为在学习 C++之前,孩子必须先学机器人或图形化等趣味编程。非也,如果孩子年龄偏小,数学和语文基础不够可以先从机器人或图形化编程学起。对于具备了相应的数学和语文基础的小学高年级孩子,可以直接进行C++学习。在投入到少儿编程和机器人课程之前,想让孩子未来走信竞道路的家长应该先帮孩子打好语文、数学基础。
误区4:别人信竞拿奖了,我孩子也要学编程
学编程不要只是因为“别人学,我也学”。家长刚开始也要注意避免给孩子太大的获奖压力,可能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兴趣,得不偿失。
如果只是因为当前的升学政策才学习,更不可取。在2013年时,国家取消了奥赛省级一等奖保送政策,因此有很多家长让孩子放弃了学习多年的编程,但在此年的升学政策中,各大学对竞赛获奖的要求更具体、优惠政策更多。所以,有兴趣、有规划、能坚持的同学才能在编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误区5:缺一两次课不要紧,不影响之后的学习
一些家长觉得编程课不是学科,缺一两次课无所谓。然而,正如 CCF 推出的 NOI 大纲所展示的,信息学有高度的体系性,缺课不及时补、经常不完成练习可能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越来越困惑。
编程学习不靠死记硬背,也不是每次互相独立的作品创作,缺课会致概念理解不透彻,影响是持续的,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后续赛训时,有劲使不上。
误区6:一两次拿不到奖就不要学了
每年的竞赛之后总有一批家长,孩子比赛没取得一等奖,就觉得孩子没天赋,让孩子放弃学习……实际上,孩子是否有天赋,不能依据一场比赛下定论。一次竞赛中成绩不理想并不代表孩子没有潜力。平时训练做的够吗,考场发挥正常吗,各种原因都要分析到位。奥运冠军也不是一两年练就的!